探索规则的边界:以薅羊毛为例

Posted on May 2, 2025

在北美生活这几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里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系统规则是很松散和随意的,甚至是不一致的。这和我在国内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经历非常不同。

在国内城市长大的普通家庭小孩,尤其是经历过自主招生、中考高考体系的人,往往都有很强的规则意识。显性规则几乎都被严格规定得清清楚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精通和遵守这些显性规则,争取在规则范围内做到极致。

北美不太一样,很多时候规则的执行非常草台班子,有点「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意味。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次意识到这种情况是观察银行和券商如何处理客户的税务身份。刚来美国的时候我是 F-1 签证,属于 Non-Resident Alien,五年后如果还是 F-1,身份自动变成 Resident Alien。如果中途换成了 H-1B,也会直接变成 Resident Alien。这是 IRS 的显性规则。

但银行经常搞不清这些东西。你一旦有了 SSN,银行就默认你是 Resident Alien,甚至你亲自交了 W-8 BEN 表(非居民税表),银行可能也不认,坚持要给你居民的税表(W9 或 1099-INT)。

一开始很焦虑,但实际经历报税后发现,即使拿到了错误的税表,只要报税时自己稍作调整,最后也能顺利处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格。

另一个更随意的例子是 DMV 换驾照。理论上 F-1 学生驾照有效期应该严格跟着 I-20 或工作签证 I-797 走。但实际操作中,如果你去一个偏远地区的 DMV,或者当天工作人员心情不错,可能一下就给你办了一张五年甚至十年的驾照。这其实并不符合规则,但实际生活中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刚开始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但慢慢地我理解到,这是北美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里的规则并不只有我们看到的显性层面,在显性规则之外,还有很多隐性规则。

这些隐性规则可能来自于法律、道德、社会共识,比如我们不能欺骗、不能伤害别人、不能故意侵占他人的利益,IRS 的某些区域我们是不会触碰的。这些隐性规则划定了规则探索的「底线」。

而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之间,则存在着广泛的模糊空间。这片模糊空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

薅羊毛是在这样规则缝隙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我们从入门开始,逐步深入分析。

基础系统缝隙:信用卡和银行账户

薅羊毛对大部分人来说,最直接的体验是信用卡开卡奖励,或者银行开户送的钱。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基础操作中的模糊地带。

信用卡

  1. 开卡奖励

    申请一张信用卡,满足特定期限内的消费金额(比如 $3000),银行给你 $500 奖励或等值积分。

  2. 日常返现与点数

    普通消费获得 1%-5% 的返现或点数,点数兑换航司、酒店等高价值产品。

代价是申请时通常会产生一次 Hard Inquiry,短期内可能轻微降低信用分数,且需要真实地满足消费金额要求,有时可能诱导非必要消费。

一些信用卡可探索的模糊空间:

  • Amex 先批卡再查信用分。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暂时锁住信用报告,等卡批准后再解锁,这样银行的 Hard Inquiry 就可能无法成功记录在你的信用报告上,从而避免了对信用分的短期影响。
  • Chase 可利用「同一天申请两张卡可能合并为一次 Hard Inquiry」的系统特点,突破「两年五卡」的开卡限制。

银行账户开户奖励

  1. Direct Deposit 要求

    银行通常规定,获得开户奖励需要在开户后的几个月内有指定金额的工资(Direct Deposit)转入账户。银行设立此要求的初衷,是希望吸引你将该银行作为接收工资的主账户。

  2. 模糊空间:ACH 替代 Direct Deposit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银行的系统在判断是否满足 Direct Deposit 条件时,可能仅仅检查是否有符合特定格式代码的 ACH 转账进入账户,并不会或无法严格核实这笔钱是否真的是来源于雇主的「工资」。因此,来自其他银行账户(有时甚至是自己的其他账户)的普通 ACH 转账,有时也能骗过系统,被判定为满足条件,从而获得开户奖励。

    美卡论坛Doctor of Credit,这些网站会不断更新各银行的具体情况和最新数据点。这些专业「薅羊毛」网站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这种 「Gaming the System」的行为已经形成了相当理性和系统化的社区。

优势是无需信用查询,不影响信用分,且做开户任务相比信用卡 ROI 高,不需要真实消费或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美国的传统银行 Checking Account 利息极低(如 Chase 可能仅 0.01%),而券商账户(如 Fidelity、Charles Schwab)则通常以 Money Market Fund 的形式提供相对高很多的利息。实际上,很多券商账户的功能(如开支票、付账单、ATM 取款)与 Checking 账户几乎完全一样,并且也受到 SIPC(类似于银行的 FDIC 存款保险,为券商客户的证券和现金提供有限保障)的保护。普通人完全可以把主要资金存入功能齐全的券商账户以获取更高利息,用来日常支付各种账单,这可以说是利用不同金融体系间的历史惯例和功能重叠来提高资金效率。

利用估值差异与流动性套利

当我们熟悉了这些基础的系统缝隙后,会发现不同支付渠道、资产形式之间还普遍存在着价值评估的差异,这提供了更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支付渠道的手续费套利

在消费时,我们可以直接用信用卡或借记卡支付,也可以嵌套 Paypal/Apple Pay 等第三方支付进行。这些不同的支付渠道,因为与商家有不同的协议或自身推广策略,可能提供额外的 Offer。此外,Rakuten 等第三方购物返利平台的入口,也为消费再增加一层额外返现。巧妙组合这些,每一层都有薅羊毛的空间。

而不同支付渠道本身的成本也不同,这也创造了机会:

  • 信用卡支付:手续费约 3%
  • Debit Card 支付:手续费 1% 或更低
  • 银行直接转账(ACH):对个人用户通常免费

具体实践案例:

Discover Debit 卡提供每月最高 $3000 「消费」 1% 返现。用户可以用这张 Debit Card 把资金充值到 PayPal、Apple Cash 或 Cash App 等电子钱包(银行系统将此充值行为判定为「消费」并给予返现),然后再从这些电子钱包将资金无损地、免费地转回自己的主银行账户。这本质上是一个无风险的资金循环,利用了银行系统对「消费」行为定义的模糊性或系统执行的不完善,每月轻松赚取 $30

Gift Card 流动性与市场估值套利

Gift Card 与现金之间存在流动性差异,且存在一定的使用风险(如丢失、商家倒闭等),这导致 Gift Card 在二级市场普遍存在折扣。

平台二手市场估值促销获取成本套利空间
Amazon90%~85% 甚至 80% (黑五等)~5%-10% 套利空间
Target90%~85%-88%(促销)~5%-8% 套利空间
Uber80%~71% (Costco+PayPal debit 5%)~9%-10% 套利空间
DoorDash85%75%-80%(类似 Uber)~5%-10% 套利空间
Apple90%~85%-88%(促销)~5%-8% 套利空间

一个例子是比如在 Costco 购买 Uber Gift Card。Costco 本身打了 75 折买,结合 PayPal Debit Card 的 5% 返现,实际获取成本在七折左右。如果你的 Uber 消费是刚需,这相当于为你省下了可观的费用。对于不怎么用 Uber 的人,也可以考虑在二手市场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卖掉,赚取差价。

另一个综合运用的例子是 AT&T Fiber:

  • 首月订阅可能提供高额开户奖励($200)的高价套餐。
  • 次月或奖励到手后,立即降级套餐回日常所需、价格更低的水平。
  • 设置 Autopay 时,选择用 Checking Account 支付通常能获得每月 $5-$10 的折扣,但同时,你仍然可以不时地主动用信用卡去充值账户余额,特别是当你的信用卡提供了针对该服务商的返现 Offer 时(比如 Amex Offer 或 Chase Offer 时常有 「AT&T 消费 $50$50」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在条款中针对新用户,但系统并不会对新老用户进行筛查。这样既享受了 Autopay 折扣,又薅到了信用卡的羊毛,实际支付远低于官方标价。这就是一个结合了服务商初始优惠、套餐调整、支付方式折扣和信用卡周期性 Offer 的多层策略。

人们的估值:套利空间为何存在?

我觉得套利空间的存在,核心在于:

  1. 市场效率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大部分人不深入了解规则细节(如 ACH 与 Direct Deposit 的实际操作差异),或者没有精力/意愿去追踪各种短期优惠信息。

  2. 人们对资产和便利性的估值不同:

    • 普通人可能视 Gift Card 为流动性差、使用不便的资产,愿意折价快速出手或避免购买。
    • 而对于有确定消费需求、且深入了解规则细节的人,则可能将打折的 Gift Card 看作确定消费场景下的现金等价物,其实际价值远高于市场折扣价。同样,为了获得银行开户奖励而去操作几次 ACH 转账,在一些人看来是麻烦,但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投入。

套利的空间,正是存在于这些系统设定、信息获取和个人估值的差异之间。

后记

这种探索规则模糊空间的行为也存在边界:有些操作虽然当前被系统默许,但一旦被平台或监管机构认定为滥用或 Gaming the System,也可能面临后续惩罚,比如被关停信用卡、银行账户,没收奖励,甚至影响信用记录。所以「知其可为」更重要的前提是「知其边界」。

我认为薅羊毛本身并不是那几十或几百刀的直接收益,而是这种观察和利用「显性规则」与「隐性规则」之间模糊空间的过程非常有意思。我们始终有法律、道德这些底线需要遵守,但在底线以上,规则的执行和系统的设计往往留下了大量值得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这种观察本身,就足以作为理解北美社会生活的一个有趣的小案例和切入点。